第1544章

  这是好事,还是坏事?
  荀彧也说不清楚。
  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循序渐进
  刘协合上习题集,抬手用尾指挠了挠眉心,突然有些庆幸。
  亏得诸葛亮对政治的兴趣大于学术,要不然早就漏馅了。
  数学这东西真是很依赖天赋,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。自己靠着穿越者的优势,装了几年高手,如今面对两个天才少年,有点装不下去了。
  其实这也不能怪他。工作之后,高等数学之类的就没怎么用过,除了一些概念,大部分都已经忘光了。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学数学,但那些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并没有太明显的代差,只用了三五年时间,一批高手就赶上了他。
  论思想,他还有点余额。
  论技术,他已经被掏空。
  再过一段时间,他在算学上就没什么好教周不疑、曹冲了,还是让他们跟着赵爽等人去做研究比较好。再跟着自己,怕是会被耽误了。
  “你们的进步很快,明天起,就去讲武堂,随赵祭酒学习吧。朕最近太忙,恐怕没时间指导你们了。”
  周不疑和曹冲交换了一个眼神,一起拱手施礼。
  “唯。”
  曹冲又问道:“陛下,臣冒昧,敢问是立法的事,还是封赏的事?”
  刘协瞥了曹冲一眼,有些意外。
  曹冲虽然年少,情商却高得离谱,甚至比智商还要出色。他怎么会问这种一看就知道不太适合的问题?
  “你有什么想法?”
  “臣有一事不解,关于立法的,想请陛下指教。”
  “说来听听。”刘协十指交叉,抱有腹前,来了兴趣。
  讨论数学,他怕露怯。讨论这些,他可就不困了。
  事实上,他已经在考虑以后将主要精力用来启蒙他们的政治、经济,从一开始就给他们打下实事求是的基础,免得被经学带歪了之后改不过来。
  曹冲拱手再拜。“臣最近经常听人讨论立法之事,关于内外朝,大致有两种意见。一种是取消内朝,政由三公,天子垂拱而治。一种是强化内朝,天子决策,三公施行。支持前者的理由是人非对贤,孰能无过,天子虽贤明,毕竟一人而已,难以遍及所有政事。有权而不能用,必被左右所趁,不如授权三公,天子行监督之责。支持后者的理由是三公各有专长,事务繁多,又牵涉切身利益,难免顾此失彼,反不如天子高瞻远瞩,旁观者清,可以决策。”
  刘协听完,会心一笑。“你自己怎么看?”
  “臣觉得都有道理,无从抉择,所以才想请陛下指点。”
  “元直,你呢?”刘协又看向周不疑。
  周不疑也说道:“臣与苍舒讨过多次,未有定论。”
  刘协点了点头。“没有定论就对了,这种事,本来就不可能有定论。”
  周不疑与曹冲互相看看,更加疑惑。
  “你们都读过荀子的文章,当知学与思的关系。施政与学习近似,同样有思和行的关系。思而不行,只是空想。行而不思,必落下乘。前者是道,后者是法。儒则介于两者之前,而近道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内朝决策,三公施行,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。”
  周不疑想了想,说道:“陛下所言有理,天子垂拱而治,近乎无为,未免被动。”
  “没错。天子垂拱,无为而治,是上古之政。有人说是空想,有人说是史实,孰是孰非,且不去论他。但是有一点不可忽略。”
  刘协欠了欠身子,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一些。“上古蒙昧未开,君主掌祭祀之权,沟通天命,才能垂拱而治。自夫子立学以来,民智渐开,岂能恢复上古之政,全凭天意行事?有了问题,不集思广益,却去殉人祭天?”
  周不疑、曹冲不约而同的打了个寒颤,连连摇头。
  以人祭天这种事,想想都觉得野蛮。
  秦穆公行人殉,秦人哀之,作《黄鸟》之诗,一直被人当作秦人野蛮落后的象征。相比之下,中原很早就废除了人殉。
  现在别说恢复人殉,想想都觉得荒唐。
  “但天子决策,三公施行,也有其难行之处。”刘协接着说道。
  曹冲提到的这两种意见,他都知道,大臣们之间已经讨论过多次。甚至可以说,曹冲有此问,就是大臣们想借曹冲之口来试探他的态度。
  毕竟所谓的内外朝只是由头,真正的关键在于皇权。
  要不要限制皇权,如何限制,才是这场争论的核心。
  既然涉及到皇权,当然要说得委婉一些。就算是再坚持限制皇权的大臣,也无法否认他这个中兴英主的影响力。没有他,大汉不可能有今天。现在说限制皇权,不就是过河拆桥,甚至还没过河就想拆桥?
  之所以还有人敢提,只是因为一个原因:他之前就放过风,他将来要西征,由太子监国。
  既然要西征,那限制皇权对他个人的影响就有限了。趁此机会,形成制度,对后继之君加以限制,才是很多大臣的目标。
  就他个人来说,他也是赞成限制皇权的,毕竟这是历史大趋势,也是现实要求。
  随着管理的精细化,天子大权独揽是维持不下去的。要么勤政累死,要么躺平摆烂,两者都不可取。
  所以,他支持限制皇权,但是不能急于求成,要循序渐进。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