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19章

  荀衍抬起头,看了一眼远处。“我能做的,可能只有放慢进军的速度,多给你两天时间。”
  袁徽很不满意。“休若也觉得士威彦应该投降?”
  荀衍无声地笑了。“他不投降,还想称王不成?交州本就是大汉的交州,他们兄弟趁中原大乱,割据一方,已经非人臣所当为。中原平定,他既不贡赋,也不上书称臣,真以为交州是他们士家的?”
  袁徽连连摇手。“休若言重了,士威彦从无不臣之意。只是交州悬远,与中原消息不通,听说天子刻薄,强度民田,这才……”
  荀衍看着袁徽,嘴角轻挑。“这不是士威彦的态度,而是你们的态度吧?”
  袁徽的脸颊抽了抽,直视荀衍。“难道不是?”
  荀衍想了想,缓了口气。“你听说过汉阳太守杨修吗?”
  “知道,弘农杨氏子弟,现任司徒杨公之子,名扬天下,谁人不知。”
  “十年前,他在华阴初见天子,天子曾给他出了一道题。”
  袁徽摇摇头。“愿闻其详。”
  荀衍把问题说了一遍。
  天子此问,如今已经中原士大夫人所皆知的轶事,只是一直没有标准答案,各人有各人的理解。也正因为此,这个问题更加迷人。
  荀衍说完,看着袁徽。“你觉得六国之后为何不能复国,反而是出身草莽的高皇帝得了天下?”
  袁徽沉默不语。
  荀衍拍拍袁徽的肩膀。“你也是儒门子弟,当知圣人之道以仁为本。仁者爱人,不仅仅是对士大夫,也是对所有人。天子提倡四民皆士,一视同仁,才是大仁。他能够在十年之内平定天下,正是因为顺应了道,得了民心。你们想逆势而行,只能和六国子弟一样,不会有其他可能。”
  袁徽面色煞白,额头冷汗涔涔。
  “回去吧,告诉士燮,不要有任何妄想。除了投降,他没有更好的选择。”
  袁徽咽了口唾沫。“投降之后,朝廷……”
  荀衍看着袁徽,一声轻笑。“难道他还比袁绍、袁术更该杀?”
  “只是……不死?”
  “其他的,就看他自己了。”荀衍语重心长的说道:“如果想做官,要看他有没有那个能力。如今大汉最不缺的就是人才,尤其是这种读了几部书就以为大道在手的书生。”
  ——
  送走袁徽,荀衍与太史慈商量了一下,放慢了行军速度,并通知了其他人。
  当然,也没忘了士孙瑞。
  诸将也清楚,士燮投降是最好的结果。就算他们再善战,攻城也会有伤亡。如果能不战而降,当然求之不得。
  两天后,袁徽再次求见士孙瑞,带来了士燮的降书。
  这一次,士孙瑞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袁徽,并邀他入幕。
  袁徽稍作推辞就答应了,并顺势引荐了一些中原来此避难的士大人,包括刘熙、薛综、程秉等人。士孙瑞一一问了情况,知道这些都是潜心学问的书生,依托士燮也不过是求个衣食而已,倒也谈不上什么不臣,便答应了。
  他让袁徽通知众人,他准备在交阯推行新政,建学堂、印坊,他们愿意留下,当然更好。如果思念家乡,想回去,也可以跟着大军一起返程。
  如果想做官,他也可以向朝廷推荐。不过朝廷用人重实学,只通经学的除了学堂之外,就只能去印坊做校书,没有太好的选择。
  总之,通经入仕已成过往,不要再想了。
  袁徽多少有些丧气,却无可奈何。
  ——
  建安九年,腊月二十八,刘协收到了士孙瑞的报捷文书。
  士燮最终还是降了,没有任何条件。
  当然,士孙瑞辟除了一些人,也推荐了一些人,算是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妥善的安置,将可能的反抗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以内。
  在此之前,刘协已经收到了士孙瑞的一份上疏,安排王凌为益州郡尉,皇甫坚寿为永昌都尉。当时他还没明白士孙瑞的用意,看到捷报,他算是反应过来了。
  士孙瑞早就做好了招降士燮的准备,也清楚士燮没有其他选择,龙编之战没有悬念,所以早早的安排了皇甫坚寿和王凌。
  皇甫嵩杀了董卓全家,王允则死于李傕、郭汜之手,这两人与如今在朝的董卓旧部不好相处,将他们安排在益州南部,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,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  虽然对士孙瑞的先斩后奏有些意见,可是想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,刘协算是默认了。
  他随即下诏,让士孙瑞班师回朝,并将士燮兄弟押解到行在,等候处理。至于其他人,他几乎是照着士孙瑞的请求安排,一字未改。
  士燮兄弟的投降标志着交州平定,重回朝廷怀抱,曾经四分五裂的大汉终于恢复一统,曾经的乱世也宣告结束,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。
  刘协下令,通报全国,与民同庆。
  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行将致远
  “陛下会杀士燮兄弟吗?”小桥问。
  “还没想好。”刘协看着手里的奏疏,漫不经心的答道。“韩融和钟繇正在来行在的路上,等他们到了再说。对了,这几天为士燮说情的还多吗?”
  “上书不少,人还是那几个,说来说去就那几句,倒是执着得很。”小桥撅着嘴,有些不耐烦。“陛下一天不表明态度,他们就一天不知进退。”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