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8章

  刘协顿了顿,又道:“朝廷法度,只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,而不是让他们为所欲为。”
  韩遂松了一口气,呷了一口茶。
  茶很香,还有些甘甜。
  “平叛只是小事,毋须几万大军。”刘协说道:“眼下还有一件关乎百万民生的大事,需要大将军费心。”
  韩遂连忙放下茶杯。“臣唯陛下诏书是从,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。”
  “蹈火暂时不必,赴汤倒是有可能。”刘协手指在案上轻叩。“秋汛将至,大将军要做好准备,确保境内的河堤不会有决堤的危险。”
  刘协顿了顿,神色凝重。“你,能做到吗?”
  第七百一十八章 欣喜若狂
  “秋……汛?”
  韩遂愕然。他以为天子留下他,是想和他商量进逼冀州的事,没想到天子让他防秋汛。
  “不理解?”刘协一点也不意外。
  韩遂满脑子想的都是建功立业,将大将军前面的抚军二字去掉。再不济,也要做一个真正的太尉,光宗耀祖。
  防秋汛,显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以内。
  可是对他来说,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。
  如何改变关东百姓的既有印象,让他们相信朝廷是真心为他们着想,并自发地支持度田,而不是听世家大族忽悠?
  让被世家大族称为虎狼之师的西凉大军去防秋汛。
  虞翻说,讲道理是没用的,做给他们看才是正理。
  说一千,道一万,不如做点实事让他们看。
  仅凭口舌之争,别说韩遂,就连朝廷也不是关东士大夫的对手,舆论工具就掌握在他们手中。就算朝廷现在下诏书,恐怕也到不了普通百姓手里。
  但大军修堤防汛,确保辖区的大河不会决堤,这是很多人都能直接感受到的。就算山东百姓暂时不清楚,河南、陈留、颍川一带的百姓也能看在眼里。
  以后谁还说西凉军是虎狼之师,相信的人至少会少得多。
  韩遂虽然有些疑惑,但刘协一解释,他就明白了。
  他欣然接受。
  他正闲得生蛆。既然防秋汛也是立功,而且还是为西凉军正名,对他来说有利无弊,没有拒绝的道理。
  虽然这事怎么看都有些诡异。
  刘协随即和韩遂详细商量了防秋汛的安排。
  经王景治河之后,黄河决堤的危险已经大减,史上有“安流千年”的美誉。安流千年指的是没有大的决口,没有黄河改道这样的大灾,小灾小难则从来没有停过。
  且王景主持修建的水利系统比较复杂,需要经常性的维护才能发挥作用。黄巾以来,尤其是董卓乱政以来,已经有十年没有好好维护,决堤的风险正在逐年增加。
  据曹操说,前两天秋汛,兖州、豫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灾。
  好在积累的问题的不大,只要及时清理修复,就能基本解决问题。
  金城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,韩遂对此并不陌生,一听就懂了。
  刘协又说,除了驻军之外,还可以招募一些百姓参加。一方面是补充人手不足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宣传。
  如今洛阳人口奇缺,如果能吸引一部分人口到洛阳定居,一起屯田,恢复起来也快得多。
  当然,这么做的前提是韩遂要控制好部下,不能让他们做出伤害百姓,甚至滥杀无辜这样的事来。
  韩遂胸有成竹。
  经过几年教化,军中将士的习气已经改了不少。上了战场,见了血,能不能维持军纪,他不敢保证。修个堤、筑个坝,又不是作战,军纪如果还维持不住,他这个抚军大将军也太不称职了,哪里还有脸坐在天子对面大放厥词。
  刘协又提议,除了招募百姓之外,你还可以放出风声,要重金礼聘通晓水利的人才。这么做,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朝廷重视民生,要兴修水利,还可以体现朝廷务实的风气。
  坐而论道的走开,为民谋福利的速来。
  山东士大夫崇尚经学,能干实事的却不多。朝廷不需要那些只会清谈的名士,要能做实事的人才。但是直接说,肯定会引起士大夫的反对,借此机会试探一下,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  韩遂心领神会,有一种为天子冲锋陷阵的感觉,只不过战场变成了与士大夫斗智斗勇。
  当年上计京师,遭到山东士大师的集体蔑视,今天有机会狠狠打他们的脸,没有道理不全力以赴。
  “臣唯陛下马首是瞻。”韩遂伏地,行了大礼。
  ——
  孙策、周瑜下殿之后,来到虞翻所住的庐舍。
  一进门,两人就惊呆了。
  虞翻蓬头垢面,坐在一堆纸中,一手拿着书,一手拿着纸,口中念念有辞。身边的纸上,四周的墙上,画满了各种图形,写满了文字,还有一些从来没见过的符号。
  “长……长史?”二人面面相觑。
  虞翻抬头,看到二人,面露喜色,一跃而起。
  “你们来得正好,我刚刚搞清楚了一道形学难题。”他一手拽着孙策,一手拽着周瑜,大步走到墙壁前,指着墙上的一个圆形说道:“知道为什么圆最接近道的么?”
  孙策一脸茫然,周瑜却听懂了,连忙问道:“为何?”
  虞翻提起笔,在墙上画了起来。“老子说,上善若水,几于道。任何时间,水都尽可能的收缩,而收缩到极限,就是圆。”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