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6章

  听得熟悉的呼喊声,尔朱英娥拍马迎了上去。
  尔朱兄弟虽是第一次来洛阳,但尔朱英娥数次随高澄北上,也常与两个弟弟相见,断不会出现姐弟相见不相识的局面。
  甚至尔朱兄弟与高澄也颇为熟悉,只是过往不大乐意与那个姐夫相处。
  倒也没有别的原因,只是高澄每次见了他们,总是忍不住要说教一番,念叨得多了,自然是要遭人厌恶。
  但高澄也很无奈,这两个小舅子实在不让人省心。
  大一点的后来因谋反被杀,小一点的更是恶迹累累。
  如今有了亲自管教的机会,正在中书省办公的高澄早已为两人预备了沉重的课业。
  谆谆教诲不管用,也只有让他们遨游在知识的汪洋中。
  高澄对问题少年的改造向来粗暴,就是用繁重的课业压得你无暇作恶。
  毕竟学海无涯,小高王是打了让尔朱兄弟与高洋、高湛一般活到老,学到老的心思。
  尔朱兄弟如今还沉浸在与大姐重逢的喜悦中,并不知道即将面临的惨淡人生。
  也不能怪高澄做个甩手掌柜,将一切问题交给教书先生解决。
  一人身兼三省主官之职,又是大将军、吏部尚书,还要为元善见代劳批阅奏疏,连妻女都没多少时间陪伴,又哪有精力再去用心教导兄弟与小舅子们。
  尔朱英娥与两个弟弟在建春门附近寒暄许久,才领着他们回去渤海王府。
  洛阳渤海王府规模虽不及晋阳王宫,却比屋舍千余间的永宁寺更为广大,也不缺尔朱兄弟的住处。
  高澄也没有亏待两个小舅子,为他们在院落中安排好了奴婢伺候。
  尔朱英娥安顿好弟弟们后,还不忘告诫他们:
  “你们姊夫最是厌恶欺辱奴仆、婢女之举,你们住在洛阳务必要谨记这一点。”
  原来小高王吸取原主被膳奴所杀的教训,对待奴婢宽容和善。
  这也与他不管家有关,由于嫡妻元仲华还未入门,这么大一个渤海王府这些年都是交给尔朱英娥代为管理。
  因而对于犯错的奴婢,也是由她出面来做恶人。
  过去因高澄忙于公务,无暇操持家事,只能委托尔朱英娥代为管理,可没道理嫡妻进门了,还让侍妾主持家事。
  但考虑到尔朱英娥辛苦多年,元仲华一进门便要夺权,两人之间难免要起些摩擦。
  为了家宅安宁,高澄这几年一直在培养贴身婢女芸娘的主事能力。
  芸娘便是当初崔季舒献给他的兖州孀妇。
  年初的时候,高澄亲自考校一番后,就已经让尔朱英娥将管事的权力移交给了芸娘。
  偌大的渤海王府,交由芸娘代为打理,也免得元仲华与尔朱英两女争权,闹得家宅不宁。
  可别小看了这份权力,怎么说也是上万人的一座王府。
  吃穿用度,每年的花销海了去了。
  芸娘是个晓事的人,初掌权的她并未立即裁换尔朱英娥使唤多年的府中大小管事。
  继续留用这些人的同时,也会观察他们的行为处事。
  以往尔朱英娥对于这些人占点府里的小便宜,比如膳房管事谎报菜价,贪墨一点小钱这一类事大体是不管,或者说是不懂的。
  你不能指望尔朱荣的女儿、曾经的大魏皇后、高澄最宠爱的侧室会去操心柴米油盐。
  当然,最主要的是膳房管事虽贪,到底也不敢学清朝的内务府,弄出一个鸡蛋十两银子的荒唐事来。
  可芸娘不同,来自民间,又做过几年婢女的她很清楚许多管事趁着职务之便,上下其手,赚得满肚肥肠。
  高澄在外打击官员贪腐,可自家府中却养着一伙子硕鼠,这也着实讥讽。
  芸娘掌握了这些管事的罪证后,按理来说,圆滑些的应该先与尔朱英娥通通气,毕竟在外人看来,这些管事都是尔朱英娥的人。
  但她却径直上报给了高澄,而高澄对这一做法大为满意,自己挑一个婢女来主持家事,最看重的不就是对自己忠诚。
  高澄从这些人中挑了一部分金额较大,借助渤海王府管事身份作恶者,将他们处死,其余人则由芸娘出面代为求情,让他们将赃款吐出,得以保住性命。
  经此一事,芸娘也在渤海王府大管家的位置上站稳脚跟。
  至于尔朱英娥,当时的她已经得知两个弟弟要来洛阳定居,正是满心欢喜的时候,对于这些犯事的管事,也不甚在意他们的生死。
  对于曾做过皇后,贵为国母的尔朱英娥来说,这些管事不过是使唤的工具人而已。
  她真正在乎的,也只有儿子高孝璋、丈夫高澄以及一众娘家人而已。
  比如刚刚才安顿便下来,已经在盘算着出门游逛的幼弟尔朱文略。
  第二百九十章 凌晨两点再看
  尔朱荣育有五子,长子尔朱菩提与他一同殒命明光殿,时年十四岁。
  第二子尔朱叉罗与第三字尔朱文殊早夭,只剩了第四子尔朱文畅、第五子尔朱文略。
  历经了太多亲人离世的痛苦,尤其是念及四弟、五弟自小孤苦无依,尔朱英娥对他二人极为宠溺。
  听说两个弟弟要去城中闲玩,尔朱英娥担心他们的安危,还特意命了一群奴仆随行。
  兄弟俩嬉笑着才出大门,迎面望见高澄领了侍卫回府,本想快步溜了,却被高澄叫住: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