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2章

  “免礼吧。”
  崇祯皇帝摆手道:“今日召见诸卿过来,不为别的,就是想要议一议,调整京畿卫戍的事情。
  当前京城这边,有九门提督统辖,京营撤离京城的事情,也在积极的谋划中。
  加之先前裁撤部分京卫,事情做的不错,并未引起大的浮动,朕觉得拱卫京畿的驻防体系,也是时候重新厘清了。”
  王洽、李邦华、周延儒、王在晋、黄立极几人,听闻天子所讲之事,露出各异的神情,不少是流露出惊色的。
  本以为此次天子召见他们,是为各地叛乱的事情,却没想到是为京畿卫戍,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。
  “陛下,此事是否从长计议?”
  王洽硬着头皮,作揖道:“调整京畿卫戍的驻防,这本就是件大事,倘若期间出现任何差池,会给社稷带来动荡啊。
  当前朝堂的局势刚刚稳定,而陕西境内的流贼平叛,取得一些不错的进展,若是这个……”
  “朕召集军机处过来,不就是商议此事吗?”
  崇祯皇帝皱紧眉头,转过身来,“看看现阶段拱卫京畿的驻防体系,都臃肿、混乱到什么程度了。
  当初裁撤京卫时,朕就讲明要探索去卫所化,帮助国朝减负,为社稷谋一条新路。
  这要顾忌。
  那要忌惮。
  若是这般的话,朕要军机处干什么?就等着外敌再度来袭,杀进大明关内,再叫社稷陷入万劫不复可好?”
  崇祯皇帝的话说的很重,叫王洽身上生出冷汗,反倒是李邦华、周延儒、王在晋几人,对天子所讲颇为认可。
  的确。
  拱卫京畿的驻防体系,有裁撤京卫的先例在手,的确要到了动一动的地步。
  像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大明关内,这等惊世骇俗之事,绝不能再发生了,不然大明社稷必然万劫不复。
  “朕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吧。”
  崇祯皇帝眼神坚定,朗声道:“调整京畿卫戍的驻防,是一件相辅相成的事情,需要同时推进的事情很多。
  其一,依据裁撤京卫的成熟经验,逐步取缔宣府镇、顺天府、永平府三地,所辖的一众卫所。
  其二,山海关防线,从原蓟密永三协防区,真正意义上独立出来,以独镇的形式进行固守。
  其三,明确宣府镇、密云镇、蓟州镇、永平镇的主导地位,对原蓟密永三协防区,进行重新厘清,设四镇总兵官。
  其四,在万全、开平、龙门、延庆、昌平、怀柔、顺义、平谷、遵化等地,设镇守副总兵官,按区域转隶到四镇总兵官麾下。
  其五,所裁撤掉的一众卫所,那帮世袭的卫所官,但凡是通过筛选的,要进西苑讲武堂进修……”
  关于京畿卫戍的调整和厘清,崇祯皇帝秉承的原则,就是不再搞数套体系,相互缠绕着拱卫京畿了。
  他就是要彻底厘清军队属性,负责驻防的驻防,负责野战的野战,一切变动和调整,都是围绕着能打仗,敢打仗去推进。
  只要维系住多数人的利益,就算触碰到少数人的利益,那京畿治下就不会乱,趁着现在局势平静,建虏没有再度威胁关内,尽快将这一构想明确下来,是对大明社稷有利的,关键还能减轻沉重负担。
  “王伴伴,将朕所拟的旨意,拿来叫诸卿看看。”崇祯皇帝在讲完以后,伸手对王承恩说道。
  “奴婢遵旨。”
  王承恩忙作揖道。
  “朕所讲的那些,只是粗略的章程,具体的调整部署,朕都写了下来。”崇祯皇帝眼神坚定道:“诸卿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,若是有,那我们君臣就好好商榷一番,京畿卫戍的调整和厘清,是必须要做的,这一点谁都不容更改!”
  第二百四十二章 京畿卫戍(2)
  皇权的拱卫和加持,较大程度来自于军权,这亦是文官群体,为何要控制住兵部,架空五军都督府的根源。
  ‘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’的思想,深深影响到很多文官,在文官群体的眼里,天子老实待在紫禁城,听取他们所进谏言即可,至于其他的事情,自有朝堂来进行解决。
 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崇祯皇帝手里所实掌军权,无需走兵部的流程,只需一道中旨就能调遣,那形势就发生改变了。
  三大营、九门提督府、勇卫营、四卫营、天雄军、东江军、天津兵……
  即便其中的多数兵马,不是在陕西那边,就是在辽东地带,但围绕京畿一带的兵马,同样也是不少的。
  “对了,还有一件事情。”
  见诸臣接过公函,准备翻阅之际,崇祯皇帝伸手道:“朕打算增设讲武堂的规模,以便于培养能打仗,敢打仗的武将。
  更改西苑讲武堂,为皇家军事学院,凡进三大营任职的将校,必须进此地进修,方可实授武职。
  在京增设大明陆军讲武堂,大明炮兵讲武堂,在津增设大明海军讲武堂,除此之外,辽东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四地,亦增设一座讲武堂。
  所需一应讲武堂教员,包括筹建所需粮饷,皆由朕自行解决,无需朝堂过多分忧,行啦,你们看吧。”
  “!!!”
  王洽、李邦华他们听闻此言,无不是面露惊意,天子彻改大明军队之念,算是不容更改了。
  当初西苑讲武堂的设立,就叫朝中不少文官所诟病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从讲武堂所出去的武将,的确为大明分忧不少,更立下很多功勋。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