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4章

  不然就是鸡飞蛋打的局面。
  这也不符合杜预的处事风格。
  不过杨毅这么激进,也是急于向朝廷邀功,缓和与朝廷越来越紧张的关系。
  “陛下最在意的是汉化,只要在此事上多下功夫,自然会赢得陛下的欢心。”夏侯栩为杨毅出谋划策。
  上一次不打招呼就吞并了康居南藩,朝廷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,甚至有人提议取消夏国,以免将来为中原大患。
  杨峥既没有同意,也没有反对,上一次奏表也石沉大海,让杨毅心中略有些忐忑。
  他混的再风生水起,也就是杨峥一句话的事。
  他不服太子,不服杜预,借一万个胆子,也不敢不服杨峥。
  封河中为汉国的消息已经传到中亚,而安息都护府设在大宛,要对付谁,要看着谁,不言而喻。
  “殿下放心,毕竟是父子,岂会如此对待殿下?”李庠也有些慌了。
  他身上已经深深打上杨毅的印记,夏国没了,他的前程也就没了。
  杨毅沉吟不语。
  三人的目光忽然落到一直沉默的杨雄身上。
  夏侯栩背后是夏侯家,是皇后,但皇后不能干政,夏侯栩也不敢找自己的姑姑。
  李庠没什么背景,亲生兄长李特为了避嫌,也不怎么跟他来往。
  只有赵雄背景最为深厚,其父是皇帝身边的近臣,这么多年虽然小错不断,但荣宠经久不衰,也只有赵阿七能知道皇帝的想法。
  “兄长无需多虑,陛下设汉国,再把安西都护府挪到大宛,不就是为了平衡吗?既然是平衡,说明不会动殿下的,毕竟殿下也是陛下的亲儿子。”赵雄一语道破朝廷的心思。
  当然,这其中也难免有东边来的人给他通风,所以才会这么准确的把握朝廷的动向和心思。
  如果赵雄如果走错了路,牵连的是整个赵家。
  “老二,不,二哥,你才是我们兄弟中最高明的!”李庠一脸佩服。
  杨毅冲赵雄拱手:“有二弟辅佐,实乃万幸也。”
  第九百四十二章 送行
  杨旻是几个皇子中最低调的一个,这一点倒很像现在的刘禅。
  在河中封了汉国之后,刘禅老泪纵横,“陛下此举必为后世称颂!”
  蜀汉的遗老遗少们抱头哭泣,他们的后代主动请愿远赴河中,杨峥自然应允,巴不得他们迁徙过去。
  关中百姓一半是蜀中迁徙过来的,其中不乏大汉的拥笃者,宣义司稍作动员,在承诺双倍田产免赋三年后,便有七千多户愿意过去。
  七千多户,也就两万多人。
  对于偌大的河中来说,远远不够。
  本民族人口在当地占绝对数量优势,才能真正将当地转化过来,不然几十年后,汉民会反过来被当地融合。
  杨峥只能动用皇帝的权威,号召百姓西迁,去开拓新的疆土,还让李密写了一份文采斐然的诏令。
  愿去者,每户赏赐马车一辆,驽马两匹,骆驼一匹,粮食三石,皮甲一套,弓两副,刀三口。
  大秦别的不多,各种牲畜应有尽有。
  相当于一路的消耗,全有官府承担。
  沿途驿站也对百姓开放,提供水和食物。
  宣义司宣传了这么多年,杨峥已经被神化了,在大秦帝国拥有无上的权威和威信,百姓的信任几乎是盲目的。
  很快便有两万三千多户被动员起来。
  两万三千户,也就六七万的驽马和骆驼,七万石粮食,还没有一场小型战争消耗的多。
  不过驿站的承担能力有限,十几万人涌过去,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。
  户部迅速拟定了方案,分成四批次。
  明年春、夏各迁徙一波,后年的春夏再来一次,也就差不多了。
  “儿臣惶恐……”才十五岁的杨旻在众人的目光下有些不知所措。
  杨峥拍拍他的肩膀,“有什么惶恐的?你是天璜贵胄,是大秦的汉王,是朕的儿子!”
  杨旻眼中闪过一阵阵光彩,儿子的自信都是父亲给的,其实杨峥挺喜欢这种性格,知道惶恐,就说明他有敬畏之心,不会肆意妄为。
  作君主的,往往最缺的就是敬畏之心。
  没有这个,很多时候连人都做不好。
  “到了河中有不决之事,可多多询问大都护,为兄也为你延揽了不少治国之才。”杨旭颇有兄长作风。
  杨旻是他推荐的,两人的关系自然非同一般。
  将来汉国与朝廷和睦也算是一桩美事。
  “多谢兄长。”杨旻向杨旭拱手,转身又向刘禅行礼。
  刘禅这些年日子过得不要太滋润,人又长胖了一圈,通常情况下,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,即便是朝中权贵的邀请,也会推辞,但这次是外孙就封,封的还是汉国,不能不露面了。
  “殿下以后多多保重。”刘禅语气温和,一副老好人模样。
  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通常会以为他真的暗弱,一个能支撑蜀国几十年的君主,又岂会真的暗弱?
  “外祖也当保重!”
  蜀国的一帮旧人,刘、关、张三家的第四代子弟大多跟随西行。
  还有诸葛武侯、姜维的后代,也在西行之列。
  大秦将诸葛武侯、关羽、张飞抬进武庙之后,这两家对大秦的态度也改变了,尤其是诸葛家和关家。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