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49章

  朝议时,几次有人提议废除屯田,把田地释放给百姓,被杨峥拒绝了。
  “朝廷必须留一部分土地,作为将来有功将士的封赏。”
  大秦一共二十万中军,退役年纪被杨峥提前到四十五岁,中军规模会削减至十万左右,将来新招募的中军将士如果分不到土地,他们的战斗力和忠诚就会大幅下降。
  人无恒产者无恒心。
  这个时代,土地的作用是金钱无法替代的。
  将士有了土地,就会主动维护土地、守护土地,相当于拥有了大秦的股份。
  反过来,土地将士卒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  杨峥觉得晚唐五代,士卒动辄作乱,就是因为募兵制完全取代了府兵制,战斗力虽然大幅上升,然而忠诚却一降再降。
  “渭南、陇右、汉中尚有大片无主之土,渭北存留土地倒也可行。”鲁芝拱手道。
  “中原、江东、蜀中的屯田也不可放弃,朕会立皇庄专门管理。”均田是大秦繁荣的基础,而屯田就是大秦的老底。
  放出去容易,将来想要收回来就难了。
  顺着渭水向东,一座座城池拔地而起,一座座村庄点缀其间。
  官道上车马来来往往,渭水中帆船忙忙碌碌。
  人口的增长显而易见。
  中原的稳定,对漠北、高原、西域也有巨大吸引力。
  大秦算是历代王朝中最开放的,羌胡、匈奴、鲜卑,只要愿意穿上汉服,说汉言,熬上几年,就能一步一步从待归成为治民,获得籍贯。
  最让杨峥欣慰的是活力。
  关中成为连接中原、漠北、高原、西域的中间地,各个国家各个族群的文化在此交融、碰撞,为华夏文明注入新的动力。
  士人的眼界变得开阔起来。
  大兴城中常有辩法大会,西域学者、僧人,与中原的儒生、士人展开激烈辩论,吸引大量百姓驻足观望,朝廷也会派书吏记载。
  佛门、道家、儒家、墨家、法家等等百花齐放,又互相影响。
  魏晋时代,其实正是一个文化大爆发的时代,因晋朝的建立,儒家陷入道德危机,反而导致其他学术繁荣昌盛起来。
  道家在汉末就初见峥嵘,佛门从两汉时代,便一直向中原进发。
  医术、机械、炼丹也取得长足发展。
  不过这时代的道家比较生猛,从张角的太平道,到一百多年后孙恩、卢遁的天师道,都不是修生养性的主儿,动不动是要掀桌子造反的。
  杨峥对百姓无为而治,对他们可不是。
  僧人和道人都采取度牒制,外松内严,鼓励他们向高原、漠北、辽东等地传教。
  与鲁芝等几个心腹大臣巡视了一圈,杨峥对关中的治理还算满意,沿途没见到有乞丐流民,百姓虽然穿着粗布麻衫,但也算有个遮体之物。
  治国还是实事求是、一步一个脚印的好,不能想当然,也不能好大喜功。
  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,关中能恢复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。
  其他地区还没恢复到这个程度。
  吃不上饭的,穿不上上衣的遍地都是。
  “两年之内,让百姓能吃饱,三年之内,百姓能穿暖,五年之内,大秦百姓能吃上肉!”杨峥没那么多大的理想,只着眼于衣食住行。
  吃饱穿暖后,才有劲儿生娃不是?
  人吃上肉才有力气。
  鲁芝笑道:“陛下的大愿可不容易实现。”
  “既然前人可以实现,朕也可以实现。”
  反正目标提出来了,怎么实现就是三省六部的事了,杨峥负责画大饼,三省六部负责实施。
  人闲着会变懒,朝廷机构太闲了就会腐化。
  平民百姓可以躺平,国家绝不可躺平,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!
  第八百八十三章 裁冗
  还别说,三省六部颇有效率。
  杨峥的大饼刚画出来,各部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。
  工部自然是修桥补路,要想富先修路,古今都是一个道理。
  户部则主张恢复什一税负,让百姓手上多留些钱粮。
  兵部和吏部则主张裁汰冗员。
  修桥补路已经在做,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全部禁止,这些东西更劳民伤财,杨峥连大兴至潼关的广通渠都没挖,就是怕消耗民力。
  而减税这条也不适合眼下。
  杨峥已经减免了中原、江东几年的赋税,这招用多了,百姓未必会多感恩朝廷,再说西域、辽东、漠北三地将来会出兵,朝廷也需要积蓄些实力。
  兵部和吏部的裁汰冗员,倒是可是一试。
  晋、吴有大量裙带关系上来的官员,改朝换代,却没有改变他们在地方上的权势。
  很多城池换了城头的大王旗,就继续吃香的喝辣的。
  父亲是县令,儿子是县丞。
  父亲是县丞,儿子是亭长……
  这一套在旧朝玩得转,在大秦却不行。
  别小看这些地方小吏,朝廷的很多善政到了他们手上,往往成了恶政。
  百姓苦不堪言。
  既然是吏部提出来的,杨峥就放权给吏部去处理,还调动宣义司、镇抚司协助他们。
  吏部之事可以放手,兵部之事杨峥从来不敢轻忽。
  大兴养着二十万精锐中军,大规模的战争虽然没有了,但大规模的训练还在,有时候训练比战争更加艰苦,夏练三伏,冬练三九,动辄百日长途行军,专挑气候恶劣路途艰险之地,不是漠北就是高原,或者巴蜀大山。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