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2章

  骂人是个技术活。
  卫瓘简直是其中翘楚。
  杨峥读起来朗朗上口,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。
  文武并济,有如此文章,当然要有武事济之。
  杨峥组织起一支万人骑兵,分成五队,每队两千,人皆三马,浩浩荡荡向关中扫去。
  司马孚不是坚壁清野吗?那就永远缩在长安城里面,别出来。
  关中的屯田一粒粮食也别想种。
  关中的百姓,全部“解救”到凉州,把京兆变成无人区,看你司马孚能撑多久。
  算上并州的刘珩,杨峥差不多是四管齐下。
  若能打破临晋、潼关、武关、雁门随便一座,对中原的威胁都是巨大的。
  打不破也没关系,下次再来。
  这种低烈度的袭扰战、狩猎战,凉州负担的起!
  第四百三十五章 刮地
  “粮食、人、铁器,乃至一砖一瓦,给本将刮地三尺,全部弄到凉州来!”
  一众骑兵前,杨峥高声道。
  每一波骑兵出发,杨峥都要如此激励士气。
  “遵令!”士卒们热情高涨。
  掳掠,算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。
  这支两千人的骑兵在编制上其实是步卒,人人有铁甲,但身在凉州,妇孺老弱,几乎都会骑马。
  步兵配上战马,机动力和战斗力更强。
  关中被夏侯玄、郭淮、司马孚连续经营多年,虽然扶风郡糜烂了,但京兆和冯翊油水丰厚,整个雍凉的精华也就在这一带了。
  地盘城池杨峥不要,但其他的东西全都要!
  为了激励士卒的热情,杨峥定下八二分账的规则,士卒掳掠回多少东西,根据市价,折算成钱粮。
  人口则记入功勋之中。
  “儿郎们,去吧!”杨峥大手一挥,战马昂扬而出,士卒大声欢呼,后面还跟着上百辆牛车。
  马无夜草不肥,人无横财不富。
  凉州能做的杨峥都在做,不能做的也在酝酿之中,等待合适的时机。
  一个原则,抓住一切机会壮大自身。
  至于名声,杨峥也想开了,先得活下来,才有资格讲仁义道德。
  司马昭就是很好的例子,父兄干了多少缺德事?天下士人还不是去捧他家的臭脚?
  淮南一战,不仅灭了中原的腹心之患,还收获了仁义之名。
  这又当又立的,简直是教科书级别。
  一支支骑兵驰骋在关中平原上。
  司马孚不可能一直坚壁清野。
  长安几十万人要吃喝,更何况一座长安也容不下关中所有人口。
  司马孚能做到的,仅仅是将长安附近几座城的人强行收拢。
  见到西北浩浩荡荡的骑兵群,司马孚又当起了缩头乌龟。
  不过这一次骑兵从长安城下呼啸而过,留下一长串的辱骂声和嘲笑声。
  关中平原上仿佛刮起了青黑色的大风,大风过处,寸草不留,鸡鸭猪狗、鼎碗瓢盆,连石砖、房梁都拆了,能搬走的都搬走,不能搬走的,一把火烧掉。
  “征西将军仁德无双,关中即将大战,特意出兵前来解救尔等,凉州已为你们准备了田地、屋舍,编户之后,赋税减半!”宣义使和宣义掾们在嚎哭的人群中大声嚷道。
  一些人的嗓门都喊哑了,不管别人信不信,他们对杨峥说的话深信不疑。
  关中西有杨峥,南有蜀国,已经沦为军事前沿。
  几年后司马昭几十万大军西征,这些百姓能有好日子过?
  百姓依旧哭声震天,但在凉州甲士的驱赶下,还是乖乖的向西而去。
  这些无依无靠的百姓还好说,软硬兼施,喝上几口稀粥,吃上一口酱腌菜和牛肉干之后,不哭也不闹了。
  他们在关中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  去年以来,为了讨伐淮南诸葛诞,司马昭课以重税。
  不仅关中百姓怨声载道,青徐兖豫还出现大规模逃亡。
  泰山太守常时体谅民间疾苦,不愿征发青壮和粮食,直接被司马昭斩首示众。
  有一口吃的,百姓就愿意跟着走。
  百姓好说,不好说的是豪强。
  他们有地有人有钱粮,还有刀子,还有坞堡,当然不肯配合。
  杨峥此番狩猎的猎物正是他们。
  百姓能挤出几个钱?
  “快快打开坞门,征西将军是来解救尔等的,万万不可自误!”宣义郎们还在做着最后的努力。
  身后一排红着眼的凉州虎狼之士,他们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。
  既然出兵了,不沾血肯定是不可能的。
  杨峥还没有那么迂腐,秋毫无犯的对象是百姓,而不是敌人。
  “不愿与征西将军一同匡扶大魏,尔等就是司马氏的爪牙!”宣义郎的声音中逐渐带着杀气。
  这也是杨峥给他们逻辑。
  有的坞堡开门了,有的,则负隅顽抗,坚决不肯就范。
  凉州士卒们一个个狞笑着扛起长梯,开始攻堡。
  此类场景在京兆、冯翊处处上演着。
  豪强们的坞堡和庄园很坚固,但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凉州士卒,绝大多数没有挺过去。
  然后这些又横又没有眼力价的豪强们成为无头尸体,他们妻妾子女则捆住,扔上牛车。
  有宣义郎、宣义掾在,基本没发生什么惨无人道之事。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